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慢性脊椎發炎,好發於45歲以下男性,發生原因多與免疫系統異常或遺傳有關,患者通常由薦腸關節開始發炎,普遍有後下背僵硬、疼痛及活動受到限制等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三軍總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盧俊牙周病治療方式吉醫師研究發現,核磁共振成像(MRI)可早期檢測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薦腸關節慢性發炎引發的骨髓水腫和結構損傷,有利在牙周病治療發生不明下背痛時,及早找出確切病因。
盧俊吉表示,以往診斷僵直性脊椎炎主要是透過X光,檢查是否有一定程度的關節發炎及受損,搭配是否有相關症狀來確診;但臨床上很多早期發病的患者,明明背部疼痛,卻因無法透過X光察覺輕微的脊椎水腫,增加確診難度;因此,只要利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搭配患者的症狀及X光畫面,就能找出薦腸關節是否被破壞、發炎,至少可增加2-3成確診機會,使患者及早確診與治療,避免惡化成脊椎沾黏、難以行走。
由於沒有維持良好的清潔習慣,導致牙周牙周病治療方式的病菌形成牙結石,長期累積下便會使齒槽骨流失,牙齦發炎紅腫流血,還會造成牙齦萎縮,牙根外露。甚至牙周病細菌也會蔓延全身,隨著血液循環流至心臟,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即使接受完整的牙周治療,牙周病也只能得到良好的控制,不繼續惡化,並無法讓萎縮的牙周組織完全回復到原來的樣子。一般慢性牙周病分為輕度、中度、重度。輕度之患者須定期回診清潔牙潔石,必要時須搭配特殊器械進行牙齦下結石刮除術,以求控制發炎。中度至重度之牙周病患者除了上述牙周治療外需要合併牙周翻瓣手術、牙周再生手術或是牙根覆蓋術,以求徹底清除牙周的病菌並重建喪失之牙周組織。
盧俊吉指出,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目標是維持骨骼的最大活動範圍,分為藥物療法和非藥物療法,藥物療法包括非類固醇消炎藥及新型生物製劑,控制發炎及減輕疼痛,而非藥物療法如熱敷可以緩解發炎的症狀,也可使肌肉痙攣、脊椎僵硬得到改善,腰背部的運動可增加脊椎的活動度並強化腰背部的肌肉,防止脊椎僵直變形;此外,游泳也可增加肌力及關節的活動度,並建議患者定期追蹤治療,勿隨意停藥或減低劑量,使病情能加以控制。
研究統計,牙周病人引發心臟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2倍,中風機率是3倍。由於心臟病的發生和血管的發炎密不可分,而牙齒正是身體內極普遍的發炎根源之一。若口腔長期存在細菌感染和慢性發炎,順著血液循環流到心臟,引發細菌性心內膜炎。並且極可能引發血管壁粥狀動脈硬化,增加血管阻塞及心肌梗塞的風險。此外,牙菌斑導致的牙齦炎易使身體免疫系統做出反應,使白血球增多,進而誘發心臟病。醫學新研究也指出,造成牙周病的基因位置,與心臟疾病的基因位置是接近的,牙周病者要特別關心心臟健康。